本报讯(记者王海娇)2017年,海港区借助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承办全省旅发大会、拆除“双违”等多重契机,“三农”工作取得明显进步,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调减玉米种植面积3.95万亩,开展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专项整治,压缩了一大批经济价值低、效益差、污染大、同发展方向相悖的传统产业空间。建设42个美丽乡村,探索建立创效管护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山体修复、水系整治、植树造林、旅游公路等工程的实施和四个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仅改善了片区生态,还让“农业+旅游”等新业态有了支撑点。近日,海港区下发《海港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实施方案》,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全面提升农业综合实力、农村治理能力和农民生活水平,加速形成与主城区地位相符的新时代都市型农业,率先建成全省主城区农业农村发展样板和京津冀地区知名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努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有bob博彩公司方面、更宽领域走在全省前列、争创全国一流,为建设“一流主城区和沿海经济增长极”“沿海强市、美丽港城和国际化城市”做出贡献。
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海港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业积极引导周边农户转变种植习惯,推广杂粮、油料作物、蔬菜、优质林果、食用菌、中药材等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高效作物;继续调减籽粒玉米等大田作物2万亩;在驻操营镇建立食葵、藜麦、酿酒高粱新品种作物示范区。林果业以做优做强为目标,重点打造3个优质果品采摘园和1个苗圃基地,在原有24.95万亩果品种植面积的基础上,2018年新增果品面积2.8万亩,年内达到27.75万亩,果树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95%以上。
加快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实施“品质、健康”农业品牌打造计划,夏都菌业股份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夏都田源”食用菌的品牌优势,2018年计划再投资1000万元续建“食用菌生产一体化建设”项目。瞄准城市高端消费人群,积极推广黑果花楸、钙果、 葵花子油等一批具有养生理念的土特产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品牌推介会、商企对接会、产品产销会”,扩大夏都食用菌、子母台果品等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输出优质农畜产品。
培养农业经济新增动能。不断探索“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依托农村电商平台,指导菜农、果农通过网络实施订单配送,拓宽销售渠道。借助秦皇岛港转型契机,进行香蕉等农产品港口进出口批发转运贸易。积极争取与秦皇岛市供销合作联合社合作,结合海阳农产品批发市场搬迁,谋划打造承担集散功能的大型农产品综合批发销售中心和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海港区以闆城小镇、天女小镇为示范,谋划包装一批三产融合项目,并组织项目投资说明会,引入工商资本、社会力量,促进农业和旅游服务业互融互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提升东徐庄、车厂、房庄(含傍水崖)、板厂峪、九门口、蟠桃峪6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建成以特色农业旅游观光、民俗文化、科普教育、养生休闲、健身娱乐相结合的休闲农业产业带。围绕山海旅游观光铁路、环长城旅游公路和环柳江地质公园旅游公路等路线,按照企业投入、政府补贴、群众参与、共同受益的模式,高标准建设集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等一体的休闲驿站、乡村民宿、康养基地、特色小镇,丰富农业旅游业态,实现由点连线成片,产生规模效益。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海港区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暨全国绿化模范区。海港区按照市定任务,重点实施河流沿线绿化、沿海防护林工程、北部山区生态屏障建设等“九大绿化工程”,树牢城市生态屏障,全年完成造林绿化任务4.98万亩,年底农村绿化面积达到53.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至52.04%,为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6%以上奠定坚实基础。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积极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四旁”植树等群体性、公益性活动,“四旁”植树达到33万株。
积极推进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海港区将利用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上级补助资金,全力推进沙河上游河道、大汤河(老102国道—高速段)环境综合整治。以河流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强化河长制管理工作方案目标,加大对河道、水库、塘坝巡查整治力度,对非法排污口坚决给予封堵,入河水质稳定达标排放,并采取设置警示牌注明保护区范围及注意事项等多种措施加强水源地保护。
持续改善民生,补齐农村发展短板
海港区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提高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海港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步伐。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和污水治理,2018年完成改造计划总数的35%。梯次推进污水治理,近郊村生活污水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集中统一处理,其余村根据实际情况建设集中或分散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有效管控污水排放。继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攻坚行动,推进美丽庭院建设和村庄街道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提升村容村貌,到年底所有行政村主街道硬化率90%以上,自然村到主村至少具备1条畅通安全的道路。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海港区继续推进北部片区农村路网建设,实施长城旅游公路环线边坡治理工程,修建小傍水至秦青公路、小刘庄至平房峪等7条农村道路,创建省“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区。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实施病险水利设施修复工程,完成李庄等8座病险水库加固及1座水库报废的前期准备工作;在石门寨镇、驻操营镇11个村点位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项目,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084亩,积极谋划2019、2020年石门寨、驻操营等北部山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到2020年全面完成北部片区区域性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在大汤河、石河、九江河实施2018年河道水系提升工程,新建10座拦水坝和2座漫水桥。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海港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快推进第十四中学等6所学校新建工程,改扩建小高庄小学,实施石门寨小学赵庄校区等11所学校校舍加固改造。8家镇卫生院依托海港医疗集团的人才和管理优势,实行“人员编制一体化、运行管理一体化、医疗服务一体化”集团管理模式,提升乡村基层医疗水平和机构人员素质。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000元。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海港区开展多种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弘扬海港精神,培树一批群众身边典型,引领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努力实现村民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村图书室等基层文化设施硬件达标,保证正常运行。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行动,区级文明村占比达到40%以上。
推进农村改革创新,激发振兴内在动力
海港区以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海港区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制定《海港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组建工作机构,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海港区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收尾工作,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促进规范有序流转。积极参与由市、区两级供销社共同出资组建的秦皇岛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项目建设,力促2018年底投入使用。以示范创建为抓手,不断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优先支持其承担涉农项目,享受惠农补贴。2018年积极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申请发展资金,扶持“青年惠农合作社”“萌凡家庭农场”等一批合作组织或农业大户发展壮大,培育市级示范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6家。抓住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契机,积极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有序向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2018年农村土地流转率达到35%以上。
为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海港区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将建立海港经济开发区、镇(园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继续深入开展“干部下基层?建功在一线”活动,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海港区还通过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培养等奠定做好“三农”工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