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逸芳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数十年沧桑巨变,从最初8个小诊所合并的几间小平房到如今设备先进、分科细致、技术精良的现代化医院和日渐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海港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令人瞩目的变化……
就诊环境干净整洁,病房宽敞明亮,常规检查设备齐全,医疗服务专业贴心……走进石门寨镇卫生院,无论是门诊、检查室,还是病房,都让人耳目一新。“过去,医院环境脏差、设备简陋,整个医院也看不见几个病人,有病了就得坐一个多小时车上市里的大医院才放心。”年近50岁的田卫是石门寨镇的老住户,回忆起曾经的就医经历,他记忆犹新。如今,海港区的老百姓在家门口的卫生院能做检查,能预约到海港医院的专家,花最少的钱、用最短的时间解决看病难题,这是海港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百姓带来的“真实惠”。
新中国成立初期,海港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仅靠8家私人诊所合并的“平房医院”维持着。据原海港医院院长关克文回忆:“就在当时的西后街有几间小平房,医护人员总共也就几十人,看病主要靠血压仪、听诊器、体温计和医生的个人经验,分科也是简单的划分了大内科、大外科,医疗水平十分有限,做个阑尾手术就算是当时最大的手术了。”1960年,海港医院成为海港区全民所有制医院,此后的近60年里,海港区不断完善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购置先进诊疗设备、引进高精技术人才、细化优化科室划分,逐渐成为服务能力位居全市第二的综合医院,口腔科、五官科、中医及康复中心等科室在百姓中有口皆碑,眩晕、睡眠障碍诊疗水平更是领先全市。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海港区持续深化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逐步走上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医疗、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17年11月7日,海港区优化整合区域基础医疗资源,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成立人、财、物、法人相统一的纵向紧密型医疗集团——秦皇岛市海港医疗集团,形成了以海港医院为龙头,全区8家乡镇卫生院、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的医疗共同体,使海港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信息互联、检查结果互认、派驻专家、门诊前移、设备设施投入等方式,有效落实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医疗资源上下联动,切实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使百姓获得感明显增强。
资源下沉,
做强百姓“家门口的医院”
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百姓对医疗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但由于基层卫生院水平有限,居民看病都往大医院挤,造成了大医院人满为患,常常是“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耗时耗力不说,医疗费用更是远远高于基层卫生院。海港医疗集团成立后,针对基层卫生院位置偏远,资源匮乏,个别基层卫生院院长能力不足、管理不善的现状,从海港医院优秀临床科室主任中选拔政治过硬、作风过硬、敢于担当、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担任基层卫生院的院长,不仅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经验,同时也带去了优质服务,带去了病人,为“强基层”打下坚实基础。优秀管理人才的下沉,为基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护人员重燃激情,就医环境日渐好转,医疗水平逐日提升,前来看病问诊的群众显著增多。原海港医院综合内科科主任、现任石门寨卫生院院长鲁永和介绍说:“如今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大改从前等、怕、推的从业态度,热情接待患者,主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除了定期到海港医院参加培训、轮训外,还自主报名到北京、天津等大医院学习先进技术。现在卫生院有能力接收轻、缓症患者和从海港医院转回来的康复期患者。”在新的管理模式下,石门寨卫生院大改门庭冷清的旧貌,仅一年的时间里,该院总收入同比增长了133.68%,尤其是鲁永和担任院长近3个月来,该院住院人次就由去年同期的0人次提高到111人次。
想要百姓少负担就能看好病,就必须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百姓的健康“防线”前移,为百姓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在持续人才向基层倾斜的同时,海港区积极推动资源向基层延伸。依托海港医院优质医疗资源,采用定时间、定地点、定专家的“三定”模式支援基层医疗建设。根据基层各医疗机构需求、各成员单位需求及辖区居民疾病特点,每周四由海港医院各科室副主任以上医师深入基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坐诊会诊、带教查房、手术、培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截至2019年5月底,共出诊专家1064人次,服务患者5122人次;与东港镇卫生院、石门寨镇中心卫生院建立联合病房,开展带教查房111次;利用上站会时间,对各成员单位医护人员、乡医、站医进行精准培训授课151次,受众2823人,使海港区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分级诊疗,
打通医疗惠民“最后一公里”
在东港镇卫生院,61岁的黄元才老人在做完腰椎正侧位的X光检查10分钟后,通过医院远程系统得到了海港医院骨一科专家才智的诊断:“腰椎曲度变直,序列整齐,诸椎边缘呈唇样改变,相应椎间隙变窄,项韧带未见钙化。”拿到诊断结果,黄元才放下了心。据东港镇卫生院照影技师周颖介绍说:“黄元才是东港镇居民,因腰部不适来医院检查,我拍了片子后将片子上传至信息平台,由海港医院的专家在信息平台上给出诊断,稍后专家会再通过微信给出治疗养护意见。如果遇到急、重病人,我们会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沟通,同专家商议采取相关医疗措施。”
实施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基层医生检查,远程专家诊断”,让“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道”是海港医疗集团成立后实施分级诊疗,打通医疗惠民“最后一公里”的举措之一。“不同级别的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科学利用和配套使用,是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而实施‘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是医疗惠民的良方妙药。”海港医疗集团法人、海港医院院长韩忠厚说。为使不同级别的医疗资源都能有效发挥职能,海港医疗集团将海港医院门诊、检查等功能前移到集团成员单位,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实现检查诊断信息互联互通,在保证诊疗结果的前提下,使患者就医程序简化、就医费用降低,既缓解了优质医疗资源的超负荷使用,又为港城居民提供了便利,真正打通港城医疗惠民的“最后一公里”。如今,越来越多的港城居民因“分级诊疗”获益,仅远程影像系统一项服务患者达1265人次。
双向转诊,
盘活港城医疗“极速就医圈”
双向转诊是海港区优化医疗卫生服务的关键一环。在海港医院和集团各成员单位之间建立双向转诊全流程绿色通道,依据病情轻重缓急为患者在有效的时间内提供最适宜的医疗服务,使海港区医疗服务“活”起来,最大限度为百姓提供医疗福利。
2018年7月,66岁的村民赵立财在石门寨镇卫生院体检时,恰逢海港医院专家曹明下乡会诊。经过仔细观察,曹明发现患者的心电图有心梗迹象。于是,立即联系海港医疗集团健康服务与管理中心进行转诊。仅用45分钟,赵立财就得到了海港医院专家的治疗。“听说心梗的有效救治时间很短,要是没有专业的医生解读心电图,要是没有顺畅的转诊对接,我可能早不在人世了。”每每想起此事,赵立财的心都怦怦直跳。同年10月,海港医院专家小分队到黑山窑后村义诊,发现61岁的村民董玉仙冠心病比较严重,同时伴有Ⅱ型糖尿病,建议到石门寨镇卫生院住院进一步检查。董玉仙住院后,根据入院常规检查和患者病情分析,为鉴别诊断,建议其去海港医院做冠脉CT、心脏彩超和头颅核磁等方面的检查。由于检查挂号前移,董玉仙用很短时间便接受了检查。海港医院专家会诊后,确定了科学的治疗方案。出院时,她和家属十分满意。“花住乡镇卫生院的钱,享受二甲医院的服务,就连到海港医院检查坐的车都是卫生院出的,太值了!”
据海港医疗集团东港镇卫生院院长孙静娜介绍,患者在成员单位就诊过程中,如果病情需要,可以通过基层医务人员在线、电话预约等方式直接转诊至海港医院,海港医院将为上转的患者提供优先安排检查检验、住院绿色通道等服务。同时,海港医院将诊断明确、病情稳定患者和术后康复期患者通过下转通道,转送基层继续治疗,保证患者治疗的延续性和有效性。据了解,截至2019年5月底,海港医疗集团各成员单位共计上转患者1005人次,其中门诊患者539人次、住院患者446人次;下转患者388人次,有效实现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只有人人健康,才有全民健康;只有人人幸福,才有全民幸福。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多年来,海港区始终统筹谋划、整体推进,着力解决港城人民看病就医问题,以“医共体建设”推动港城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走出了一条海港健康卫生事业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