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港医院,有一支由医务工作者子女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他们各尽所能,检验科、医保科、导诊服务台、自助挂号机、测温扫码区……处处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稚嫩的面庞闪着坚毅的目光。
张孝楠当志愿者的第一天,就赶上了海港医院9名医务人员驰援石家庄。她和小伙伴们为医护人员收拾行囊,生怕疏忽遗漏了什么。回忆起当天的场景,张孝楠说:“看每位医生临行前都很淡定从容,我特别敬佩他们。有一种力量鼓舞了我,从那天起我就下定决心,如果将来有什么困难我也要第一个上,冲在前面!”
今年21岁的王雪松是影像专业的学生,志愿服务的第三天,院感科的老师就对大家进行了岗前培训,讲解穿防护服穿戴的每个细节。随后,王雪松穿上防护服,迎来了第一项任务:在检测区为每一位来做核酸检测的居民登记信息。连日来的志愿服务,让王雪松对医生的职业更为敬佩和尊重。“冬天,里面穿着厚衣服,防护服不透气,我感觉自己像个‘企鹅’,站了三个小时,浑身已经湿透了,鼻子勒得非常疼,护目镜里经常有水珠,手套要带两层很紧,手麻得不听使唤,确实感受到了医生的不易。”王雪松说。
王雪松的父亲王焕辉在海港医院核磁室工作。他表示:“有时候中午看他累得趴在桌子上歇一会儿,也挺心疼他,但感觉孩子在这次历练中长大了,能吃苦耐劳,很欣慰。”
“请您出示健康码,没有的话来这边登记一下您的个人信息。”每天早上八点,志愿者才梓都准时出现在海港医院门口,有条不紊地为进入医院的人登记、测温。
一边是才梓把好“入口关”,另一边,才梓的母亲王立群也在忙着为患者做CT。不同的岗位,同样的尽责。
才梓说,看到母亲在战“疫”的关键时期每天都很忙碌,觉得自己这个男子汉不能闲在家里,要报名当志愿者,在疫情防控一线做些什么,“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历练,明白了什么是扛起责任。”
上午十点了,海港医院介入科主任陈金龙放在桌角的早饭还没顾得上吃,这是女儿陈曦带给他的。他发现,自从女儿当了志愿者,对他更为崇拜和理解了,仿佛一下子变得成熟了,“闺女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当大夫真的很不容易!她也是学医的,还没毕业,她说帮助别人是一种幸福,坚定了从医的信念!”看到女儿的成长和担当,陈金龙很是欣慰。
19岁的郭序每天都在自助挂号机旁指导前来就诊的患者挂号,他是听着父亲郭宝堂讲医院的故事长大的,现在终于能有机会和父亲在同一个医院“工作”,在防疫一线并肩作战,满满的自豪感,“一穿上红马甲感觉很自豪,也有一种责任感,不能懈怠。尤其是帮岁数大的爷爷奶奶,觉得特别有意义。”
看着儿子忙碌的样子,父亲郭宝堂也从最开始的担心变成了欣慰:“对于孩子来说是个历练的好机会,学会感恩、学会奉献。”
中午十二点,贾玉盛正忙着把订好的午饭分发到志愿者手中,22岁的贾玉盛主要负责订饭、执勤和后勤保障等工作,虽然早已经过了一周的服务期限,但他却被这种忙碌充实着,舍不得离开。贾玉盛说:“这些天对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认识更深刻了,在志愿服务累的时候,想想那些奋斗在一线医护人员,我就充满了干劲儿,不服输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面对疫情防控的紧张形势,我要做些什么!”“爸爸妈妈就是榜样,要向他们学习!”“我们‘医二代’要有担当!”“关键时刻,要有挺身而出的勇气!”……这是他们报名参加志愿服务的初心。“收获了坚强!”“为别人服务,能快乐自己!”“梦想要用点滴行动去实现!”“众志成城!”……这是他们参加志愿服务的收获。志愿者的人数由最初的6人,增加到现在的48人。他们中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34岁。
青春,因奋斗而美好,“医二代”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和父母并肩作战,变成了披坚执锐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