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砥砺奋进来时路,展望逐梦前行新征程。从今天起,区融媒体中心开设《词说海港——细数新成就 聚力再出发》专栏,撷取“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关键词,细数海港区2021年经济社会取得的新成就、新变化,以及2022年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记录发展中的感人故事和动人声音。
厚植绿色发展的鲜明底色,生态治理的成效持续巩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细数新成就:
全年PM2.5平均浓度达到3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6%,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是海港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低值,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2021年,海港区时刻紧盯数据、精准化管控措施、集合全体环保人的力量,一步一个脚印精细化查找各细微之处污染源,全方位、全时段、全领域强化管控。多位区领导和技术团队先后到区内各处指导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高位推动之下,全区大气战线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的战略定力,以最优的机制、最强的力量、最实的保障,统筹推进大气攻坚行动,为空气质量持续向好趋优打下坚实基础。
细数新成就:
坚决守好沿河“最后一米”,全区14条主要河流落实“一河一策”,河长制、湾长制工作在全市考核中荣获优秀等次。
海港区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四大整治行动,严格落实“河长制”,大力实施生态补水工程;对城市区内“跑冒滴漏”问题进行大起底、大整治;农村污水治理不断提升,紧盯“路旁、水旁、村旁、宅旁”,坚决整治黑臭水体;加强地下水源治理。
细数新成就:
大汤河曝气、归提寨河河道综合治理等项目如期完工,排洪河二期水质提升工程顺利推进,水环境持续改善,7条入海河流国省考核断面全部达标。
东港镇排洪河湿地水面宽阔,水速平稳,芦苇在水边荡漾,多品类荷花绽放争艳,蓝天白云与远山相依,众多鸟类在此栖息。排洪河湿地如今已成为东港镇最具吸引力的湿地环境旅游休闲公园。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了白鹭、翠鸟、野鸭等五十余种鸟类在此栖息。
细数新成就:
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1+18”方案,科学研判、精准治污水平全面提升。重点区域周边管控措施更加严格,完成清洁取暖改造11420户。
在海港经济开发区田家沟村,采取了光热+生物质改造的新型取暖方式,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确保群众度过一个清洁温暖安全的冬天。据了解,“太阳能光热+生物质”是一种新型取暖方式,整套设备由太阳能集热管和全自动化生物质采暖炉组成。白天阳光强烈时,太阳能蓄热水箱温度可超过45摄氏度,屋内直接采用太阳能热量取暖;阴天或夜晚,当太阳能蓄热水箱内热量不足时,生物质采暖炉可以自动开启,点火加热炉内生物质材料。
细数新成就:
深化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强化面源治理,完成责任主体迹地灭失矿山地质修复7处。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土好才能粮好,土安才能居安,土壤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港区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为目标,推进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业土壤污染源调查,加强农药、肥料、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推行化肥农药减量、土壤修复治理,加强土壤环境监管,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排放;严把矿山企业开发利用及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确保矿山开采、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统一管理。
细数新成就:
全面实施“林长制”,完成营造林1.35万亩,房庄、西连峪等4个村被评为“省级森林村”。
海港区进一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森林城市和绿化模范区成果巩固,落实林长制责任,同时,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充实防火队伍,进一步完善森林消防设施建设,继续做好森林资源管护、病虫害防治、特色果品产业发展等工作。北部山区的美丽景色正越来越被游客和市民所喜爱,一幅幅绿色画卷,在山海间缓缓铺开。
聚力再出发
2022年,海港区将坚定不移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做好污染减排的减法、生态扩容的加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天蓝地绿、山青水秀”成为常态。
走好深度污染治理之路。让蓝天常驻。深化“日分析、周调度、月擂台赛”机制,完善生态环保网格化管理体系,让大气治理更精准、更有效。大力推进清洁取暖改造,全时、全域禁放烟花爆竹,杜绝露天秸秆焚烧现象,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压实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责任,持续改善河流水质环境。做好执法监察和动态巡查,重拳整治非法占地、非法采矿、非法挖沙等问题,使土地更健康、更洁净、更安全。
走好生态修复保护之路。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统筹矿山综合整治,加快推进矿山整合重组后续工作。2022年内高标准完成营造林任务1.1万亩,建设环城绿色风景、城区生态绿网、城郊绿色屏障,争创省级森林城区。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开展违法占用基本农田清理复耕,让bob博彩公司土地披绿重生。实施大汤河、归提寨河生态治理等项目,积极推动石门寨水源地保护区调整。
走好绿色发展之路。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放大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倡导氢能、光能等新能源使用和替换。加快区域治污联防联控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成为永恒发展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