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港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推动人才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为目标,统筹推进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作用不断显现。
强化政策引领,为吸引人才厚植沃土
海港区始终立足区域特色和发展方向,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在全市率先出台《海港区申博体育在线:加强新形势下引才工作的若干措施(试行)》,从周转编制、创业奖励、安家补助等10余项进行政策支持。配套出台《海港区人才引进“1+10”工作细则》,推出“海港区区管引进人才”服务卡,提供更加贴心的人才安居、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服务保障,增强吸引人才的“磁场”效应。区财政每年配套1500万元,作为“人才强区”战略专项资金,保障人才工作开展。专门成立“海港区人才储备中心”,设置33个机关事业编制,面向全社会招聘储备优秀人才。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开展“互联网+”网上直播招聘活动,面向全国发布我区各领域人才岗位需求信息5000余条。在驻区高校开展“毕业季·走进高校”系列活动,制定《海港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方案》,发布高校毕业生人才需求目录,邀请100余家企事业单位与驻秦高校进行政校企合作交流,举办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吸引bob博彩公司本地高校人才留区发展。
推行柔性引才方式。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及其团队建立联系,建立“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传承工作室”,带动我区中医产业发展;与倪光南院士和彭寿院士的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预计今年落地;与中国农科院博士后赵秉强、解放军总院博士吴子明、燕山大学教授洪文学等12名高层次人才达成合作,助推我区各项产业提速发展。
实施特色项目,为本土人才强筋壮骨
海港区结合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引进和培养并举,多渠道、多模式、多类别培育本地人才。
搭平台释放人才效能。紧扣产业发展需要,全力培育和建设一批高端实验研究和成果转化平台,建成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57家,K80众创空间等孵化器8家。与燕山大学合作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化分中心,依托燕山大学转化科技成果,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或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全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建工作站发挥引领作用。在各领域龙头企业分别建立了农业、旅游业、经营管理、科技类4类企业人才工作站,拨付补贴资金27万元,帮助企业进行人才蓄力,带动同行业人才素质提升。近年来,各工作站开办各类培训86期,培训1000余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设基金支持人才创新。实施“人才成长基金”培养计划,对优秀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资金支持,近年来共支持科技类、教育类、医疗类等各类人才成长基金项目17个,拨付支持资金43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优化服务保障,让优秀人才施展作为
始终坚持把“强服务、优环境”作为人才工作的基础环节来抓,让人才在海港区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
拓渠道助人才展作为。在“海港党建”微信公众号设置“人才献计”专栏,畅通人才献计献策途径。开展“专家进企业进农村”活动,组建科技、农业、畜牧、教育、医疗、文化、法律7个专家服务团,共145名专家,全年深入企业、农村开展技术服务百余场,解决各类问题159个。大力宣传抗疫模范徐闵、刘金亮、村民致富带头人房文平、企业管理人才李西平、张人航等优秀事迹,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示范引领作用。
重实效帮人才解难题。持续开展“走企业·访人才”活动,组织召开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座谈会,对国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尼特智能、华电测控等企业进行走访,累计走访企业60余家,发放人才联系卡,为企业解决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各类难题15个。
优服务为人才强保障。落实经费、政策、服务等各项保障机制,区财政专门列支1500万元“人才强区”战略专项经费,保障人才工作顺利开展。近年来,落实引进人才科研支持、安家补助等各项政策支持570余万元;加强人才住房保障,构建“安家补助+人才公寓”的人才保障体系,帮助21家企业的30名人才成功申请了市人才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