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博体育在线_bob博彩公司-投注*官网

图片
政务公开
政府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政府动态

构建文化服务体系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2016/2/1 10:06:09 次浏览 分类:政府动态    来源:

      本报记者 张重厚

“十二五”时期,我区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大力弘扬特色文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形成了我区特有的文化品牌和内涵。

我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始于20115月,贯穿“十二五”规划时期,是全市创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重中之重。201311月,我区顺利通过了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十二五”期间,我区重点围绕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队伍建设、服务供给、管理保障等方面,全面规划并努力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建成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覆盖城乡、服务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完善设施网络

5年来,我区基本建成了以“三级网络+两项配套”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按照国家创建要求,我区重点打造的区文体中心建设项目(含文化馆、图书馆、全民健身中心)目前已经竣工。该项目总投资9000余万元,规划用地8.5亩,总建筑面积15098平方米,其中公共图书馆2900平方米、文化馆3500平方米、全民健身中心1900平方米。区文化馆、图书馆、体育指导中心等相关单位已经正式迁入。秦皇美术馆也已实现对外开放。此外,我区还加大了对辖区内各方力量筹办的诸如“港口博物馆”等小型博物馆的扶持力度,使之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功能。

我区通过共建方式完成了海港镇、东港镇、北港镇、海阳镇、东环路街道、西港路街道、白塔岭街道、河东街道、文化路街道、燕山大街街道等10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每个镇街综合文化站都建有多功能活动厅、书报刊阅览室、文化科技培训教室、管理用房,功能空间300平方米以上,室外活动广场1500平方米以上。西港镇综合文化站正在进行选址调整,即将开工。北环路街道、海滨路街道、建设大街街道、港城大街街道等4个街道综合文化站正在验收整改阶段。

以镇街综合文化站为依托,我区不断完善农村和社区文化阵地网络,使之有规模、成体系。目前,我区原有的98个行政村中有85个文化活动室达到创建标准,达标率87%79个社区(含两个家委会)中有76个文化活动室,其中67个文化活动室达到创建标准,达标率85%。农家书屋也实现了全覆盖,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开通广播电视。

“十二五”期间,覆盖全区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已经形成并发挥作用。

我区已经建成了部颁三级标准的区图书馆,并在此基础上,在东环里社区、东盛世家社区、在水一方社区、万隆社区、文体里社区、建新里社区建设了6个图书分馆及10个流动图书站,每个分馆藏书达到6000册。在5个镇建成85个农家书屋,每个书屋藏书2000册以上。同时,我区还积极推进数字和移动图书馆建设,增强图书馆的数字化比例,建立了满足不同需求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使我区的公共阅读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十二五”期间,我区还建成了区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并对外开放,80%的村(社区)配备了信息资源共享设备,建立了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该工程针对当前我区文化事业的实际情况,整合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研究机构等现有的各种文化信息资源,形成互联网上文化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对我区文化繁荣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壮大文化队伍

5年来,我区构建了庞大的文化队伍,从演出到管理、从普通群众到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更加规范。

以区文化馆专业人才为主导、民间院团为骨干、村(社区)自建文艺队伍为辅助的文艺演出群体,广泛地活跃在我区城乡各种形式的表演舞台。初步统计,目前我区镇街共有文艺队伍236支,文化明星400余人,5500余名文艺活动积极分子,文艺队伍人数达到近万人。

面对庞大的文化群体,构建一支专门的管理队伍显得尤为重要。我区不断为基层文化管理队伍充实人员、提高素质、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目前已经形成区文体广新局、镇街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三级文化管理队伍网络,各镇街综合文化站配备了3名以上工作人员,各行政村文化活动室配备1名文化指导员,每个社区居委会明确1名文化委员负责文化活动室管理工作,全区共有基层文化管理人员200余人。

2013年,我区针对群众组织的基层文化队伍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建立了区级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广泛吸纳具有较强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以及较高艺术素养的人员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志愿者服务中心开展了包括:艺术培训辅导、公益型演出、艺术讲座、文化艺术研讨会、大型活动保障、展览展示等一系列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提高了我区基层文化队伍的艺术素养,为广大市民提供了高水平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成为基层文化工作队伍的重要基础和补充。目前,全区登记注册的文化志愿者有200余名,常年活跃在一线的流动志愿者达1000余名,志愿者队伍总数已占本地区总人口数的千分之一。

坚持文化惠民

5年来,我区文化发展不忘初衷,坚持为民所用、想民所需,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做到人民满意、人民受益。

目前,我区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实行免费开放,各镇街综合文化站每周开放时间及各电子阅览室每周为群众提供免费上网时间均达到42小时以上。我区采取引导、协调和自发组织、自筹经费以及租用相结合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筹备文化活动所需器材的同时,还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为基层配送文化活动器材,建设文化活动场地。2012年以来,我区先后累计为基层配发文化器材9000余件、健身路径105套,价值370万元。全区各镇村均已配置了投影仪及管理用电脑,80%的社区配备了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专用的电脑、投影、电视、乐器、图书等文化器材。老社区通过改造,已有超过50%的社区能够满足群众文化活动的场地需要;65%以上的新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场地实现达标。

我区着眼文化惠民工作常态化、群众化、多样化、便捷化,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项目,发挥品牌示范效应。“彩色周末”活动已经是遍及全区城乡的文化盛会,成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标志品牌;秦皇望海祈福文化旅游节成为代表秦皇岛地域特色文化的核心品牌,在全国渐露头角,荣获节庆中华创意奖;端午龙舟赛和百姓大舞台已经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新品牌。除此之外,我区还注重顺应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实现文化演出在基层的全覆盖、常态化。元宵节民俗庙会、假日文化工程、群文培训成果展演、农村文化艺术节、原创歌曲大赛、青少年才艺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已形成规模和系列,常年不断。初步统计,每年各级组织开展有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达260余场。

此外我区还着力提高“送”文化的能力和水平。全区每年定期组织开展的“城乡文艺互动互访”、“阳光八送”、“优秀传统文化六进”等文化下基层服务达20场以上;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实现了全覆盖,年均免费放映电影1500余场次;“政府买单、百姓看戏”工程年均引进6场国家、省、市级艺术院团演出,观众达10余万人次;我区还实施了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开展数字文化长廊建设,在部分镇街和社区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和公共电子阅览室配备公共文化一体机、中国文化网络电视互动播出终端和平板电脑等设备,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功能全、覆盖广、效能高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