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孤寡老人,为他们的晚年增添幸福颜色;关怀困境儿童,为他们的童年增加温暖底色;关心残障人士、失独老人、外地游客,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年四季,海港区的城区乡村和大街小巷,到处闪动着“志愿红”。“有事找志愿者,有空做志愿者”,正成为这里新的“流行风”。
广泛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今年以来,海港区的志愿服务实现了“服务常年”“活动常态”“内容常新”,形成了“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社会新风尚,全年累计打造优秀志愿服务项目219个,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300余场次。
关注老人 兜起无忧生活圈
12月9日,海港区文化路街道海建里社区长城村社区一独居老人冯阿姨没有力气拉开窗帘挂出“笑脸”。社区志愿者看到这种情况后马上上门询问,得知老人头晕没有力气,立刻帮她量血压,同时找卫生服务站医生上门检查。
这个“笑脸”是海建里社区与75岁以上、子女不在身边、行动不便的老人约定的专门“暗号”——拉窗帘、挂“笑脸”,为他们提供贴心温暖的守护。
每天,志愿者在分区包片查看小区情况时,会特别留意这些“暗号”,一旦发现老人没有拉开窗帘、挂出“笑脸”,就会立即上门查看。
“窗帘之约”犹如一道光,照进老人们的心里,也让“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有了生动阐释。如今,这道光还在延伸,“小棉袄贴心帮办”“小皮鞋跑腿代办”“小眼镜上门教办”等3支志愿服务队相继成立,定期为独居老人提供代买、保洁、家政等服务,让独居老人感受到“家”的幸福。
朱合峰是北环路街道西港里社区的志愿者,几年来他先后帮扶了30多个孤寡老人。“最多一天接到10多个需要帮扶的电话,从早上6点到晚上7点多,我忙了整整一天。有家里灯不亮的,有水管坏了,有门关不上的。事儿虽不大,但对老人的生活影响很大,所以接到电话我就会立刻赶过去。”朱合峰告诉记者。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通过居民“需求侧”与志愿服务“供给侧”的有效衔接,社区志愿服务与网格化管理形成有机联动、优势互补,成为海港区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臂膀。
“‘一老一小’关系着千家万户,我们坚持新时代文明实践引领,从服务群众的小事、细事、微事入手,用心用情拓展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水平,为‘一老一小’筑就温暖家园。”海港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韩红东介绍。
关心孩子 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9月,在海港镇小高庄小学校园,一场生动有趣的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如期举行,六年三班的52名学生踊跃参与。海港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维护中心的志愿者们通过以《走向成功的秘诀》为主题的心理辅导课,与孩子们共同探讨如何走向成功。
针对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学生陈雨涵说:“我要先选择一个明确的目标,查看目标和现状的差距,找到自己的优势,再去制定计划。”
据了解,海港区持续开展心理健康“连心桥”公益服务活动,根据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特点及需求,通过心理健康热线、“悄悄话”信箱、“春芽行动”、专业咨询室等形式,在学校、农村等地广泛开展心理调节、心理引导等心理辅导课程,倾听青少年的心声,为他们解答困惑,陪伴他们健康成长。
“今天下班晚了,多亏你们帮我照看孩子!”海港区河东街道工人南里第二社区居民孟先生急匆匆走进“小候鸟”驿站教室,接走双胞胎儿子孟德富、孟德友,并连声对社区工作人员道谢。
小区里,像孟先生一样,由于工作繁忙而无暇顾及子女的比较多。孩子放学后、假期中无人看管的问题成为家长们头疼的一件大事。社区关注到这种情况,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从2015年起,社区发动辖区共建单位职工和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热心居民等人员,建立“小候鸟”驿站,为辖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子女提供学习辅导和生活照顾等志愿服务。驿站成立至今受益青少年累计达5000余人次。
为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驿站还积极开拓社会资源,让孩子们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方向性活动,利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地,开展公益周末学堂活动,兼顾孩子们的课内学习、课外活动及兴趣爱好,丰富了孩子们的周末假期生活。
今年以来,海港区整合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和学校等资源,安排专项资金对“幸福来敲门”、心理健康“连心桥”、“回馈爱”残疾人常态帮扶、海检新媒体普法宣传等19个服务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助力推动志愿服务成为城市美丽风景、市民自觉行为、社会良好风尚。
救助游客 “微阵地”有大作为
人人都是城市形象,事事关乎城市文明。每年旅游旺季,海港区在全区的景区景点、主要交通路口、车站码头,以及各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场所设置志愿服务岗亭,开展文明引导、便捷服务、文化传播等多种志愿服务活动,让游客发自内心感受全国文明城市的风采。
“我刚才在沙滩上有点头晕眼花,看到沙滩边上有个‘红色驿站’,就来这里求助。”
7月14日,来自湖南的游客李丽在“红色驿站”服用了一瓶藿香正气水后,感觉好多了。“7月以来,每天这样的求助有很多。我们配备的医药箱里有速效救心丸、藿香正气水、布洛芬、体温计、云南白药喷雾、明矾、创可贴、碘伏、绷带等,能够满足求助游客的多种需要。”在位于新澳海底世界附近的金梦海湾“红色驿站”,志愿者田欣告诉记者。
红色驿站”以党建为引领,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推出精准服务,并不断做实服务内涵、完善服务功能。
7月初至8月底,金梦海湾“红色驿站”的志愿者坚持每天7时至23时轮流上岗制度,为市民游客提供创口清理、道路指引、景点推介、文明劝导等十余项暖心服务,实行“超长待机”的志愿服务模式。期间,志愿者们找回游客手机52部,找回走失儿童24名,累计收到游客感谢信、留言和锦旗12件。
进入旅游旺季后,陈超所在的点启英才航海志愿服务队负责金梦海湾浴场海岸和海上巡逻,每天出动3艘救生艇,15名志愿者巡逻守护游客生命安全,并随时提供医疗救护、信息咨询等贴心服务。“我们会用最热情的心,为港城美景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陈超说,他们免费为游客提供应急包扎、处理海蜇蜇伤、冲洗泥沙等服务,今年还帮助两名走失儿童找到了父母。
回馈关爱 人人都当志愿者
“早上凌晨4点,栾主席和他爱人萌萌就来我家接我了,去北京同仁医院,向着光明出发。”今年5月27日,冬梅兴奋地告诉记者。冬梅一只眼睛已经完全失明,另一只眼睛也接近失明,一直想去北京同仁医院看有没有手术的机会,但多次挂号都并没有挂上。
“有事情找栾主席”这句话在残友中广泛流传。“我家的大事小情都是交给栾主席的,这不,他几经辗转终于挂上了号,还让妻子亲自开车带我去北京同仁医院,帮我排队取号,领着我做检查,让我心里这个感动呀!”冬梅说自己嘴笨,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心里的那种温暖。
“栾主席,我家水管坏了;栾主席,我家今年的蜂蜜还没卖出去呢……”在众多残友的心里,栾主席是一个“万事灵”般的存在。栾主席叫栾志学,是我市肢残协会副主席、海港区残联兼职副理事长。1990年,当时16岁的他因见义勇为落下终身残疾——肢体偏瘫。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样的打击而一蹶不振,而是刻苦自学、艰苦创业、回报社会,让自己活成了一束光。
2018年,栾志学和12个残友一起成立了“回馈爱”志愿服务队,寓意着残疾人得到社会的关爱,也要回馈社会,让爱心发扬光大。目前,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共有80多人。生活的磨难,曾使他们成为受助者,经历过帮扶,他们也想成为一名助人者,为社会增一份光彩。
近几年,我市一大批爱心企业、商家主动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开展捐书助学、扶贫帮困、敬老助残、交通文明劝导等多项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受到了群众欢迎。今年,海港区文明办结合中央、省市志愿服务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精神,陆续在符合条件的商超、门店、企业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为bob博彩公司想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奉献爱心创造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