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港区,一项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主题的青少年国防教育工作正焕发勃勃生机。全区各中小学及民办学校通过“环境浸润、课程筑基、实践淬炼、协同联动、品牌引领”五位一体育人体系,使学生在沉浸式国防教育中茁壮成长。近三年累计开展特色活动千余场次,学生国防知识普及率达100%,9所学校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港经验”。
环境浸润:让国防教育“看得见摸得着”
在迎秋里实验学校的国防长廊里,歼-20模型与辽宁舰展板相映生辉;青云里小学的军事文化墙上,十大英模画像与现代化装备图鉴构成时光隧道;第十六中学的国防教育展馆中,中国近代史以及现代化武器装备模型、图片使学生们身临其境。各学校打造“一校一品”国防教育景观体系:走廊变身国防长廊,墙壁成为教育阵地,广播站化身“战地电台”。迎宾路小学创新设计“长征路线”地面游戏,学生课间跳格子就能重温红色历史;建设路小学打造“仿真战场沙盘”,社团活动中让学生们走入了战场和练兵场。这种沉浸式环境建设,使国防教育从抽象概念变为具象体验。
课程筑基:构建阶梯式育人体系
针对不同学段特点,全区构建“基础+拓展+特色”三级课程体系。逸城学校出版《红星照耀校园》图书,通过聚焦秦皇岛红色历史,以红色英雄人物的传奇事迹、重大红色事件为切入点,全方位体现本地红色文化魅力;迎秋里实验学校研发的《军旗下的少年》校本教材,将军事理论知识与国防实践技能深度结合,获评河北省首届中小学校本课程评选一等奖。目前全区已形成多套特色校本课程,实现“校校有课程,班班有教案”,努力探究、深挖国防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相结合,现已完成海港区中小学国防、国安教学体系建设,下一步进行推广使用。
实践淬炼:锻造新时代“小战士”品格
每年9月,海港区校园都会上演“国防教育风暴”,燕山大学以及建材学院退伍大学生组成的教官团队,带领新生开展“7-14天国防主题体验活动”;第七中学创新“军事化大课间”,3500余名学生每天完成军事跑操训练;第九中学开设军事技能社团,学生在各种专业军事技能障碍设施中如履平地、健步如飞;我区“军营体验日”活动,近几年1100余名师生30余次走进军营,零距离触摸真枪实弹,与战士同吃同训;和安里小学将传统运动会升级为国防主题军事运动会,匍匐穿越、战地救护等科目让运动会变身“练兵场”。
协同联动:汇聚国防教育“大资源”
区教体局联合宣传部、人武部、驻秦部队、高等院校、国防教育协会打造“国防教育共同体”,建立“六个一”协作机制。组建由21名参战老兵、英雄模范和专家人才组建“全民国防教育宣讲团”,今年来开展“强军故事汇”等宣讲活动40余场。创新“行走的国防课”模式:组织学生到爱国研学基地、烈士陵园、军营体验日,以历史为鉴、与时代同行。这种“校内外联通、课内外融通”的育人网络,让国防教育真正做到了“请进来、走出去”。
品牌引领:打造特色育人“金名片”
经过多年深耕,全区涌现出多个国防教育品牌。迎秋里实验学校“少年军校”30年坚持“八个一”育人工程,丰富和拓展了学校国防教育内容,提高了学生参与的自觉性。第十六中学首创“准军事化德育模式”,学生通过参与升旗、执勤、值班、纪律卫生检查等活动,强化综合素质培养。这些品牌学校如同星星之火,带动全区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近年来,全区多所学校形成本校国防教育特色,塑造出多张“红色名片”。
从课堂到军营,从书本到战场,海港区用生动的实践诠释了新时代青少年国防教育的真谛。当第九中学学生在海港区田径运动会开幕式中展示军事技能科目时矫健的身姿;当第十六中学“国旗护卫队”在区市活动升旗仪式中标准划一的动作;当迎秋里实验学校军乐团在区运动会入场式中激昂嘹亮的乐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国防教育的硕果,更是一代新人在强国强军征程上铿锵前行的身影。这份“海港答卷”证明了,只要坚持守正创新,国防教育就能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