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滨
五月的海港区,大海碧蓝,群山披绿。旅游公路沿线新栽植的树苗已萌生新绿,形成了一条绿色的飘带。特别是长城脚下的村庄,花木掩映,清水环绕,红砖灰瓦衬着满目碧绿,令人心旷神怡,展开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
海港区长城沿线,山青水绿,鸟语花香,保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多年来部分乡镇以采矿业为主导产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很严重。沿海一线,沙软潮平,碧波白浪,鸥鸟翔戏,但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给入海河流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生态是海港区最大的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于这一认识,海港区坚定不移优化生态环境,打造生态旅游新天地。
做加法,让绿色成为主色调。海港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先后开展“森林港城”“生态花城”创建,启动了“50米见绿、500米见园”行动。2015~2016年,以乡村植树造林和城区绿化为抓手,全区造林面积4.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9.2%,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30.8%和28.7%。以旅发大会为契机,海港区分区域、分层次推进造林绿化工作,以长城旅游公路、祖山连接线、秦青公路沿线为重点,按照适地适树原则,建设三条“绿色风景线”,让乡村路网真正美起来;以旅游景区、水源涵养地为依托,实施封山育林工程,稳步增加天然林保有量,让山川河流全部绿起来;以煤炭采空区、废弃矿山和生态敏感区为侧重,推动生态功能恢复,实现造林绿化和水土保护相互促进,让受损生态好起来。2017年,短短两个月,全区造林绿化5.52万亩,栽植树木410万余株,森林覆盖率可望提高5.53个百分点。绿色已经成为全区的主题之色、活力之色。
做减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一手抓环境综合治理,另一手抓落后产能淘汰。2015年以来,对全区16条入海河流全面落实“河长制”,清理河道垃圾,封闭河流两侧企业和养殖场排污口,入海河流水质明显改善;建设垃圾转运站113座,并实现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率、无公害处理率、及时清运率“三个90%”;推动秦青公路综合整治,拆除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清理沿线垃圾10万方,实现了132家堆煤场、35万吨煤炭的整体迁移;去水泥产能35万吨,关停非煤矿山39家,非法磕石场全部取缔;毁闭疑似非法盗采煤炭井口174个,并形成强大震慑作用。下一步,海港区将退出生产方式落后的玻璃、水泥、钢铁等落后产能;对证照不齐的非煤矿山企业全部退出,并逐步实现全行业退出;没有粪污处理设施的养殖企业全部退出。
做乘法,挖掘文化潜力提升城市魅力。以保护为前提,用“文化+生态”带动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发展,实施山区综合开发。为此,去年海港区筹资7.2亿元,启动了长城旅游公路建设,建成后将与祖山连接线形成旅游闭合环路,山海、地质、长城等旅游资源连成一线。同时,还准备重新包装板厂峪长城文化园、柳江地质博览园等文化旅游项目,改造升级老君顶、董家口等景区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整体环境素质。有一百年历史的地方小铁路,也将华丽转身,打造成观光路线。届时,人们将乘坐“开往春天的火车”,一路美景尽收眼底。下一步,海港区将发挥“文化+生态”的乘数效应,重点打造四大旅游品牌:一是地质文化品牌,把国家地质公园由单一的教学场地转变提升为集教学、科普、观赏、体验、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二是长城文化品牌,保护好、开发好长城旅游资源,整理挖掘长城文化内涵,全面提升九门口、板厂峪、董家口等长城旅游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品质;三是亲水文化品牌,净化水质,优化水环境,重点打造蟠桃峪、老君顶等旅游景点,进一步提升和丰富亲水景观;四是乡土文化品牌,以康养小镇和美丽乡村为核心,精心建设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其中,车厂、房庄、板厂峪、董家口将建成特色小镇,山前、下平山等15个村将结合村庄特点、旅游基础、产业发展等元素实施美丽乡村改造,紧邻景观线路的23个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
做除法,科学划分不同的功能分区,充分释放生态和绿色蕴含的强劲动能。聘请国内高水平设计团队对北部山区进行统筹规划,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对北部山区生态农业发展、山区综合开发等方面工作提出详细的规划实施路径。下一步,海港区将以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两大产业为重心,激活放大生态助推全区发展的全新动能。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逐步改变大田玉米的简单经营模式,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会展农业、创意农业等高附加值农业形态;大力发展生态新经济,探索推广板栗全产业链种植加工、绿色蔬菜集约化经营等新的生态产业,改变原始种植、粗放养殖模式,实现就地转化增值,走品牌农业、品牌加工业相结合的新路。
可以预见的未来,海港区一定会形成山海相映、清水潺潺、林幽树茂、花果满坡的生态景观,为发展生态旅游注入强大的“绿色”动力。